Powered by RND
PodcastsArts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天下文化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Latest episode

Available Episodes

5 of 845
  • 讓你再難的學問都學得會,12條最強學習法則《超速進步》|天下文化Podcast 讀本郝書 EP46
    在這集《天下文化Podcast》中,主持人郝旭烈(郝哥)熱情介紹了一本對所有希望提升學習效率與專業能力的人極具幫助的書籍:《超速進步:從新手到專家,十二條精通各領域的學習法則》(Get Better at Anything),作者是史考特·洋(Scott H. Young)。這本書不只是單純談論學習技巧,它深入解析了學習背後的原理與實踐策略,同時結合了許多生動的故事與案例,讓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步驟。 郝哥首先介紹了作者本身的多元背景,這位作者不僅是研究數學的學者,還是爵士樂手、西洋棋高手、科幻小說作家以及高爾夫球選手,這樣多才多藝的人,對學習的研究自然具備極高的說服力。他用自身實踐的經驗與研究,提煉出十二條能夠應用於任何學習領域的法則,並歸納成三大核心階段:觀察、實踐與回饋。 節目一開始,用俄羅斯方塊的演變為例,說明了「學習原理」是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產生巨大轉變。這款三十多年前的遊戲因為YouTube的流行而重新爆紅,不是因為遊戲變了,而是因為高手們將自己的破關過程影片化,讓全世界的玩家都能觀察高手的動作並學習。這就突顯了學習的第一個核心:「觀察」向他人學習的力量。 郝哥深入說明觀察的重要性,並舉出數學家懷爾斯如何解開費馬大定理的歷程。懷爾斯形容這個學習過程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一步步前進,最終摸到燈的開關而點亮整個空間,代表了學習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持續探索,哪怕是在看不見希望的狀態下。觀察並不總是依賴視覺,有時是透過「感知」與「直覺」摸索前進。 接著郝哥強調「模仿」的價值。他指出,模仿不是與創造對立,而是創造的種子。以文藝復興時代為例,許多藝術大師都是從長年的模仿與學徒制中紮實累積出技藝。例如達文西所在的年代,畫家需歷經多年的學徒訓練,從基礎練起,才能開啟創作的自由。郝哥也引用了他學國標舞的經驗,說明只有打好基本功,未來的變化與創意才有根基。 觀察的第三個面向是「及早成功經驗」,郝哥用海倫凱勒的故事做說明。她在啟蒙階段透過摸水與感知「Water」這個字,產生了第一次成功學習的連結,這種小小的成功經驗激發了她後續驚人的學習動力。作者強調:「不是失敗為成功之母,而是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只有正向回饋與成功經驗,才能真正強化學習的慾望與動力。 此外還提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觀察觀念:經驗有時會「隱形」專家的知識。很多高手未必能清楚表達自己的學習過程,因為太習慣「這樣就行了」。因此,真正的學習者應該具備拆解的能力,能將專家的行為一步步還原,形成自己能理解與練習的具體步驟。郝哥分享自己學拉二胡、游泳與SOP訓練的經歷,說明拆解的必要性,因為只有當知識被轉化為具體可行的動作,才是真正能「用得上」的學習。 在談完觀察後,郝哥進入第二階段:實踐。 實踐的本質就是「做」。郝哥強調,想太多都是問題,去做才會得到答案。而實踐的第一條原則是「難度的甜蜜點」練習的內容要在挑戰與可行之間取得平衡。太難會讓人挫敗,太簡單則不進步,最好的方式是選擇80%能掌握、20%具有挑戰性的內容,這樣才是拓展「舒適圈」的最佳方式,而非一味強迫自己跳脫它。 學習是一種態度、一種過程。觀察、實踐與回饋這三個階段,是現代人能在任何領域「從新手變專家」的關鍵。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你必須願意開始,願意多試一次,願意觀察與模仿,也願意用成功的小火苗,燃起長期堅持的動力。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24:52
  • 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回應問題才是問題《你的問題不是問題 》| 天下文化 書房憲場 Podcast EP50
    在這一集《天下文化Podcast 書房憲場》主持人謝文憲(憲哥)邀請作家李崇義,分享他的新書《你的問題不是問題》 憲哥開場就分享李崇義老師,在書裡的一段故事,他們初到北京生活,太太因餐廳的衛生、食物的溫度等問題感到不悅,崇義卻認為「有得吃就不錯了」,於是雙方因價值觀的差異產生了爭執。 這個情境看似是餐點不符合期待,其實背後隱藏的是太太對於環境的不安與期待落空,而崇義則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未被認同而產生委屈。 崇義藉由這個故事點出:「你以為的問題,其實可能不是問題」,真正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面對與理解自己內心的情緒和關係裡的期待。 崇義進一步延伸說明,許多所謂的「問題」其實來自我們內在的感受未被看見。例如他與父親之間的故事,雖然自己在外工作,回家也會請家人吃飯,自認為一點都不小氣,卻仍被父親誤解甚至責備。 這使他意識到,衝突的根源不在於是否「買牛肉」,而是雙方內在的情緒未能被充分表達與理解。他強調:當我們只想解決外在的問題時,往往忽略了真正需要處理的,是我們內心的失落與渴望。 這也是整本書的主旨之一:以表面問題為入口,實際上是帶領讀者進入自我覺察的深層歷程。用日常生活中真實又常見的故事,引導讀者認識到,許多糾紛與痛苦,其實來自我們忽略了自己或他人真正的需求與情緒。 節目也談到李崇義書中的核心模型——“OMIYA” 方法,這五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五種重要的內在歷程與應對策略。憲哥特別提到,他很喜歡書中一張圖一個冰山的示意圖,從巨大難以掌控的冰山,慢慢縮小到可以處理的範圍,象徵著當我們理解自己內在真正的渴望與情緒時,問題也會變得清晰、可解。 在節目後段,兩人聊到另一個觸動人心的案例——電影《Gran Turismo》中的真實改編故事:一位年輕賽車手從虛擬世界走入真實賽場,卻在第一場比賽中發生撞死人事故而陷入自我否定。 他的教練帶他回到事故現場,告訴他:「這場事故不能定義你是誰,但你如何回應它,將決定你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個例子再次呼應書中的主軸:事件本身並不定義我們,反應才是關鍵。 節目尾聲,兩人也談到五種愛的語言與「精心時刻」的重要性,並呼籲大家在關係中要多些覺察與連結。李崇義提醒,當我們感到委屈時,不妨先對自己說:「這是我的情緒,不是對方的錯」,唯有先理解自己,才能真正理解與靠近對方。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30:57
  • G7 選擇折腰,國與國關稅變化對企業的影響?/ 對富豪的課稅,正如何讓全球政治人物頭痛?|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242
    隨著大美法案過關,川普的所向披靡越演越明顯,事實上,隨著川普越來越強勢,美國確實重新拿回了國際主導權,這種權力天平的轉向,短期內為美國帶來強勢自主的表象;但從長遠來看,已經讓過去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進入了一個不穩定期。 今天的主題我想放在稅負變化可能引起的各種新壓力。分別聚焦 國與國的企業稅負;還有各國越來越濃的仇富心態對富豪的影響? 一, 6月28日,G7 國家發表聲明表示,各成員國已與美國達成關鍵協議,將建立「並行制度」(side-by-side system),讓美國企業免於遵守全球企業最低稅負制的部分條款,藉此來避免一場全面的稅收戰。 非營利組織Tax Analysts稅務律師戈德說,「這是美國的一大勝利」。但非營利組織「租稅正義聯盟」則把G7方案稱為「草率的讓步」,這將導致「全球最低稅負制」協議的「失效」。這就像象徵全球的船身出現了一個像美國那麼大的破洞,這艘船怎麼可能再次浮得起來。」 看來國與國的關稅博弈即將進入第二回合,我們要怎麼解讀這個議題? 二, 7月1日,西班牙和巴西聯合發起一項全球倡議,呼籲對超級富豪徵收更高稅 率,確保最富裕人群承擔應有的稅收責任,以應對日益加劇的社會不平等。 這個倡議呼應了去年G20國家在巴西里約熱內盧會議上達成的一項共識,即制定首個針對“高淨值個人”的全球聯合稅收議程。 首先,6月23日,據說瑞士將公投決定是否提高富人的遺產稅和贈與稅率至50%,此舉已引發超級富豪的焦慮,當地的律師與銀行家警告,恐掀起出走潮。此外,在西方富豪的聚居地英國倫敦,執政的工黨以「富人加稅」爭取選票,新的稅收政策變動已經讓更多高淨值人士(HNWI)重新評估自己的居住和投資選擇,甚至選擇離開英國。就連亞洲富豪最青睞的新加坡也出手了,剛剛選舉勝利的人民行動黨正試圖透過對富人加稅來縮小貧富差距,這已經獲得了勞動階層的支持。 我們要怎麼看待最近這波全球針對富豪的徵稅行為?各國政府又會怎麼處理這個問題?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13:41
  • KPI訂好了,為什麼團隊還是動不起來?張敏敏告訴你關鍵在「對齊」!|【領導影響力學院✕對話領導力】EP11
    🔥 領導不是寫下目標,而是帶著大家一起走到終點。 透過張敏敏老師多年輔導企業的經驗,提出如何讓組織上下游都能對焦目標、彼此協作、策略得以落地的實戰心法。這不是紙上談兵,而是一套經得起驗證的領導工具組。 🌟 本集亮點 為何組織「表面目標一致」卻仍各自為政? 你急著帶隊衝刺時,有沒有想過:大家真的跟上了嗎? OGSM四個元素如何串起策略、行動與文化? 從願景到執行,打造真正能動起來的對齊系統! 🎙 主持人:遠見領導影響力學院副執行長 梁曉華 🎙 來賓:策略系統實戰專家 張敏敏老師 👉 想更深入學習張敏敏老師的策略落地心法? 📣【張敏敏|OGSM策略實戰班 — 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 聚焦三大領導核心:策略地圖設計、OGSM架構導入、跨部門整合實踐,讓你學會真正讓組織「聽得懂、願意做、做得到」! 👥 適合對象: 企業主、專業經理人、接班人、部門主管與其團隊 📅 上課時間: 台北班|2025/7/16、7/17、8/6、8/7、9/3、9/4 台中班|2025/7/31、8/1、8/14、8/15、9/30、10/1 📌 現正招生中,立即了解更多詳情與報名資訊: 👉 台北班:https://leaderimpact.cwgv.com.tw/course/1386 👉 台中班:https://leaderimpact.cwgv.com.tw/course/1385 關注《領導影響力學院》更多的社群 🔗領導響力學院:https://leaderimpact.cwgv.com.tw/ 🔗官方LINE:https://page.line.me/261gabtc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36:10
  • 一輩子都瘦用的增肌減脂飲食法,減重醫師蕭捷健的碳水循環飲食指南《碳水循環》|天下文化Podcast 書房憲場 EP49
    在這一集《天下文化Podcast 書房憲場》主持人謝文憲(憲哥)邀請作家蕭捷健醫師,他帶著新書《碳水循環》登場分享「減重迷思與碳水循環」的正確觀念分享,該如何透過正確的營養與運動策略達成健康減脂、有效增肌的目標。 蕭捷健醫師表示,他之所以寫書,是希望幫助更多人跳脫錯誤減重迷思,例如「不吃早餐就能瘦」或「吃得越少體重就會越輕」等觀念。他強調,當人長期攝取太少熱量、甚至不吃碳水化合物,身體會啟動保護機制,進入「饑荒模式」,反而降低新陳代謝,並提高脂肪儲存率。 這是演化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生存策略,讓身體能在食物匱乏時撐得更久。這也就是為什麼「吃很少但瘦不下來」的狀況經常出現。 談到運動與減重的關係,蕭醫師特別指出,許多人誤以為「運動越多越能瘦」,結果反而事與願違。他舉例一位劉小姐的案例,她每天運動半小時、飲食極為清淡,體重卻沒有明顯變化。 原因是身體感受到壓力與能量缺乏,反而開啟防禦系統,減低燃燒效率。他建議運動頻率降至每週三次,一次一小時,並且在運動日大量補充碳水,讓身體解除危機警報,轉而正常運作、啟動代謝。 「碳水循環」這個核心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安排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依照週期做調整。 例如在運動日進行「高碳日」,補充白飯、義大利麵、貝果等精緻碳水;非運動日則安排「低碳日」,限制碳水攝取,選擇以非澱粉類蔬菜為主,如竹筍、紅蘿蔔等;其餘日子則為「中碳日」,以糙米、地瓜、燕麥等為主食來源。 這樣的循環可以有效「騙過」身體,避免進入適應性停滯期,進而持續燃燒脂肪。 蕭醫師從運動生理的角度談到「中速運動(Zone 2)」的概念。他指出,當我們從輕鬆走路、聊天(Zone 1)進入中強度運動,如超慢跑、心率在120~130之間的運動時,身體會同時燃燒脂肪與糖原。 如果這時身體內沒有足夠的碳水來源作為能量,身體就會拆解肌肉轉為葡萄糖燃燒,反而損失寶貴的肌肉量。因此,即便是早晨運動,也建議吃點碳水化合物,如香蕉或麥片,避免進一步消耗肌肉。 《碳水循環》不僅打破大眾對減肥的迷思,更透過醫學與科學實證的角度,教導大家如何聰明吃、有效動。 蕭醫師提出的碳水循環策略,是一種兼顧科學邏輯與實際生活的飲食方式,尤其適合那些「已經很努力但還是瘦不下來」的朋友聆聽、參考與實踐。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17:48

More Arts podcasts

About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40年來,天下文化持續傳播進步觀念。 在「天下文化‧相信閱讀」頻道中,我們每周皆會與您分享好書與具啟發性的精采觀點。商業趨勢、科普新知、工作美學、教育教養……等多元話題,將陪伴您利用零散時間自我成長、擴大視野。 邀請您訂閱我們的節目,無論您身在何處,「天下文化‧相信閱讀」Podcast將會是您充實自己的最佳夥伴! Believe in Reading Believe in Learning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odcast website

Listen to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ain-ish and many other podca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radio.net app

Get the free radio.net app

  • Stations and podcasts to bookmark
  • Stream via Wi-Fi or Bluetooth
  • Supports Carplay & Android Auto
  • Many other app features
Social
v7.20.2 | © 2007-2025 radio.de GmbH
Generated: 7/12/2025 - 8:31:56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