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RND
PodcastsLeisure女子月月友

女子月月友

女子月月友
女子月月友
Latest episode

Available Episodes

5 of 74
  • Ep.74 回到生活|让生活在无为中慢慢开花
    📧[email protected]欢迎大家和我们分享你的故事或者困惑~1.简介这一期刚好是播客一周年!此后决定将更新频率调整为“两周一次”、给创作更多沉淀空间之后,本期内容是关于帛书版《道德经》第11章,围绕“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展开了一场关于增长、执念与松开的对话。长期因为对某种方言语调的成见而感到紧绷与社交压力,尝试过从心理理论到自我溯源的各种方法,却始终难以松动。真正的转折来自一个非常意外的瞬间——在不再试图“解决”问题之后,被生活里一些轻柔的细节自然治愈了,比如小女孩的天真笑声、咖啡店里随和的问候。那种变化像是:当抵抗停止,被困住的“格子”也随之散开。生活里很多被贴上“问题”标签的事,其实只是普通的事件。当不再以“必须解决”的姿态面对它们,解决欲会自动松弛。亲密关系也是如此——越想确认、抓住、证明,越容易紧绷;而当执念被放下,关系反而会变得轻盈。节目中还分享了许多具体的小事,例如光脚走路、逛超市,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都能让身体回到当下,让生活在一种“臣服”的状态中重新变得真实。其实“日益”与“日损”并不是两个对立方向,而是组成完整智慧的循环。一边通过增长去理解世界,一边通过松减让自己回到内心。两者交织,恰好构成一种更自在、更清晰的生活方式。2. 时间轴00:09 🎂 一周年小小庆祝,也聊聊为什么想把更新节奏放慢一点01:00 📖 回到《道德经》,从“日益”与“日损”开始谈生活里的松与紧03:07 🗣️ 分享一段长久以来的困扰:方言带来的紧绷与距离感05:40 🔄 那些年试过的各种努力——越想解决,心里反而越打结06:41 🌟 一句问候、一个笑脸,像棉花糖一样化掉了心里的刺07:57 🕶️ 成见像一副看不见的墨镜,戴久了不自知11:27 🧱 真正的松动发生在停止抵抗之后,“困住”的感觉自然淡了12:34 🤝 接纳自己常被误解为“更难”,但走进去后才发现其实比抵抗轻松13:47 🔍 生活里很多所谓的“问题”,可能只是“事件”17:29 ⚔️ 当理性和感性打架时,我们到底在消耗什么20:50 ❤️ 为什么那么在意“被看见”?执念从哪里来,又怎么慢慢放下?24:00 🧘慈悲不是软弱,而是力量27:04 🚢 重新理解“逃避”——有时候是对身心的保护,而不是失败34:21 💝 如果能像对待自己的猫一样对待自己,会不会一切都不同了?37:04 🌱 成长不是一下变好,而是慢慢从“看不见自己”变成“愿意陪自己”39:04 🧘‍♀️ 不再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51:13 🦶 光脚走路、逛超市,这些把人带回身体的小事1:06:17 🌈 愿大家的主观成见越来越轻,越来越自在3. 金句“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知识越来越多,执念越来越少。”“成见就像一副不知不觉戴上的墨镜,让你在光明中只能看到灰暗。”“如果我们不把它称之为‘问题’的时候,就不会想着去解决它。”“没有人会来。我们能千次万次地救自己于水火之中。”“慈悲为怀——‘慈’是希望他人好,‘悲’是希望他人脱离苦难。”“有意识的‘逃避’,是一种看清真相后、为自己责的自洽选择。”
    --------  
    1:07:44
  • Ep.73 关于专注|在信息过载的时代,重新学会向内生活
    📧[email protected]欢迎大家和我们分享你的故事或者困惑~1.简介本期节目回到帛书版《道德经》第十章,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被那句“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 ”轻轻击中。由此展开了一场关于向内、关于专注、也关于如何把生活过得更清晰的对话。因为一幅拼图,意外发现自己居然能静下来、专注很久,也因此理解了——觉察像是在心里攒钱,日积月累,会让一个人变得更稳、更丰盈。似乎学会向内生活是用那些简单、舒服、带点吸引力的小事,把注意力重新放回自己身上。比如暂时放下手机,重新和身体连接,去感受生活当下的细节,而不是被外界牵着走。最后,讨论回到了“知足”的本质。真正的知足不是教条,而是一种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依然能把注意力收回,稳稳地握住自己的生活,并在每一个当下,看见美好,好好活着的能力。2. 时间轴00:13 🎁 幸运听众请来联系我们!01:00 📖 向内探寻的智慧05:41 🧘 无为 + 顺其自然 = 惊喜06:09 🧩 拼图带来的专注力突破与自我觉察10:46 🔄 找到能产生正反馈的“良方”18:01 ❓ 为何我们“不敢”向内深挖?24:04 🤔 受情绪困扰时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27:37 ✨ 本自具足:在生活修行中感悟与成长29:16 🤝 我们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32:55 ❓ 有的人不亚于十万个为什么38:44 🏠 从家庭温暖中习得的“语言”41:08 🏃‍♀️ 没有人会来,做自己的救赎42:45 🌈 在每一个当下发现美好、经营生活3. 金句“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觉察就像是为经历‘攒钱’,能让心灵的钱包越来越丰盈。”“我们缺的不是向外探索的经历,而是那颗能感受当下的心。”“真正的‘不出于户’,是意识到身心要合一,不要让专注力过度向外投射。”“没有人会来,但是我们能千次万次地救自己于水火之中。”“知足,是无论拥有什么,都能真实活在每个当下,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好。”
    --------  
    44:34
  • Ep.72 关于自爱 | 原来自我否定也是爱自己的一种方式
    📧[email protected]也欢迎大家和我们分享你的故事或者困惑~🔔温馨提示:本期有礼物随机掉落1. 简介这期节目我们暂时放下《道德经》,聊聊斋藤环的《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这本书像一束光,让那些难以言说的精神痛苦,被看见、被表达。它帮助我们重新理解了“自伤式自恋”——这不是病态的自恋人格,而是一种为了维持自我价值,通过否定和攻击自己来“爱自己”的方式。那种拧巴、内耗、反复循环的感觉,其实很多人都懂。节目里也聊到健康与不健康自恋的差别。健康的自恋,是能在爱自己时,还有余力去理解别人。理想的状态,是“我是世界的中心,同时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结合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经验,探讨了如何从自我批判走向自我接纳。最后,也回到书中那句温柔的提醒——自伤式自恋并不一定要被“治好”,有时能与它共处,反而是一种更成熟的和解。2. 时间点00:13 📚 共读《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01:00 💡 被理解与被照亮的精神之痛01:31 🔍 以否定自己的方式爱自己02:32 🌿 健康的自我保护机制03:10 👥 为何我们难以坦然接受赞美?05:39 🛡️自我保护与“认同成瘾”07:54 🎭 “人设”是理解他人与顺畅沟通的桥梁10:07 ⚫️ 非黑即白思维11:50 🤖 GPT如何点破我的“自伤”状态13:27 💭 自我评判与负面放大16:41 🤝 高共情的温暖与低共情的自我保护20:56 💖 健康vs不健康自恋24:34 🚩 识别不健康自恋27:12 💑 从情绪卷入到成熟应对31:24 💔 自伤式自恋在关系中的显现与自我修正32:04 🎙️ 开放性对话与多元视角的接纳35:14 🌗 拥有喜欢与讨厌自己的权利37:12 🤗与其完全克服,不如适度共存40:49 🌱 终极善意:善待自己,与痛苦和解41:41 📖 被看见、被理解、被治愈的体验3. 金句“自恋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或缺的情绪,甚至是健康的标准。”“自伤式自恋是一个人为了维持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用否定、贬低、攻击自己的方式去爱自己。”“健康的自恋是爱自己的同时有余力去理解别人,理解别人之后,也没有失掉自己,并且变得更爱自己了。“自恋不等于超级喜欢自己,自恋等于我想做自己的欲望。”“当我们能够去接纳自己在某一个状态下,能够在这个状态下去做出这个状态下的最优选择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是在一种比较健康的跟自己的关系中了。”
    --------  
    44:05
  • Ep.71 内心富足 | 知足不是妥协而是智慧
    📧[email protected]也欢迎大家和我们分享你的故事或者困惑~1. 简介这期节目我们聊的是《道德经》第九章——“知足,知足足恒足矣”。从老子的这句话出发,我们想聊聊一个看似老生常谈、其实每个人都在反复面对的问题:什么才算真正的富足?在这个“总想要更好”的时代,我们都被推着往前跑,但“知足”其实不是妥协,也不是放弃,而是一种清醒的选择——当你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的时候,自由才会出现。我们也聊到了“停下来”这件事。停下来,不是停滞,而是从被外界的时钟催着走,变成自己给生活定节奏。节目里穿插了很多生活小例子,比如购物欲、品牌执念、那种“买了就能更快乐”的错觉——它们其实都在提醒我们,匮乏感和追逐感往往是成反比的。最终,我们回到一个简单但常被忽略的问题:当你懂得“够了”的时候,那份安定感和自由感,其实已经在路上了。2. 时间点00:21 📖 共读《道德经》第九章00:51 🌿 “知足常足”的心理自由01:26 💡 知足是主动,不是妥协02:37 🔍 打破误区:知足也进取03:25 💼 工作中努力与知足并存04:12 🌟 另一种知足:不再匮乏05:29 📜 老子故事:圆满而止06:38 🛑 我们为何害怕停下来08:49 🤔 “停下来”究竟是什么意思11:50 🧘 空灵的停与冥想体验16:50 💧 过满即亏的智慧18:03 🛍️ 购物欲与心理空洞20:30 📱 大数据放大焦虑23:38 👗 品牌执念与自我迷失25:15 💎 富足:为己而非为人27:12 🔑 知足的底层逻辑3. 金句“知足,就是知道什么对自己来说是足够了。”“知足的前提叫做‘自知’,要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去选择。”“我们对于外界的购买欲和我们内心的充盈程度是成反比的。”“人越缺什么,就越会想要去获取什么,这也是在好好地养自己。”“内心富足的人就是富足,内心不富足的人,意识不到自己不富足,就很想填补自己。”
    --------  
    28:28
  • Ep.70 长期主义|不满即满,留白才可持续
    📧[email protected]也欢迎大家和我们分享你的故事或者困惑~1. 简介本期我们与大家共读《道德经》帛书版第八章,从“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出发,聊聊“长期主义”和“可持续”这两个词在生活里的样子。我们讨论了读书这件事——到底是为了改变自己,还是为了更靠近那个“更清醒的自己”。慢慢发现,原来读书的意义,不只是解决问题或逃离痛苦,而是一次对自我的重新整理。后半段,我们一起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空杯心态”。它不是一味地吸收或索取,而是一种清醒的谦卑——承认自己不知道,然后认真地去学。以及聊到了因为性格差异(比如F型和T型)带来的小摩擦与趣事,从中逐渐体会到相处的底层逻辑:让自己做自己,也允许对方做对方。结尾和大家分享了“太会共情”流浪动物而闹出的又好笑又心酸的故事,也借此谈到“甚爱必大费”的生活体悟。最终,我们都回到了“空”与“无”的主题——那种不被定义的开放状态,也许正是成长和友谊的开始。2. 时间点00:24 📖 从《道德经》中学习长期主义02:29 📚 到底是为何而读书呢09:22 🤔 “逃避”是消极退缩还是命运助推?11:02 🎬 不同视角下的综艺17:22 🧠 关于空杯心态23:40 🤝 让自己做自己让别人做别人29:18 🐶 深夜崩溃与尊重“狗格”33:27 😂 请收起泛滥的爱心!37:15 🌈 大家都是有趣而独特的人3. 金句“一个人可以有很多面,根本无法简单界定。”“每天30分钟读书,一年可以‘长20斤的智慧’。”“爱的太满会给自己造成负担,正是‘甚爱必大费’。”“尊重事物原本的样貌,就是让自己做自己,让对方做对方。”“无,代表着一种无限的可能,代表着生命,代表着一切都不会有尽头。”“空杯心态不是没有止境的向外索取,而是知道不足后想要达到的平衡。”
    --------  
    40:46

More Leisure podcasts

About 女子月月友

女子月月友,与友同行,于道共明 我们是女子,是月月,也是好朋友 借道德经,拆解人性的复杂与多元 愿在这里,与大家同走向大道至简
Podcast website

Listen to 女子月月友, Copy Southbound Podcast and many other podca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radio.net app

Get the free radio.net app

  • Stations and podcasts to bookmark
  • Stream via Wi-Fi or Bluetooth
  • Supports Carplay & Android Auto
  • Many other app features
Social
v8.0.3 | © 2007-2025 radio.de GmbH
Generated: 11/26/2025 - 9:10:42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