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ail protected]欢迎大家和我们分享你的故事或者困惑~1.简介这一期刚好是播客一周年!此后决定将更新频率调整为“两周一次”、给创作更多沉淀空间之后,本期内容是关于帛书版《道德经》第11章,围绕“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展开了一场关于增长、执念与松开的对话。长期因为对某种方言语调的成见而感到紧绷与社交压力,尝试过从心理理论到自我溯源的各种方法,却始终难以松动。真正的转折来自一个非常意外的瞬间——在不再试图“解决”问题之后,被生活里一些轻柔的细节自然治愈了,比如小女孩的天真笑声、咖啡店里随和的问候。那种变化像是:当抵抗停止,被困住的“格子”也随之散开。生活里很多被贴上“问题”标签的事,其实只是普通的事件。当不再以“必须解决”的姿态面对它们,解决欲会自动松弛。亲密关系也是如此——越想确认、抓住、证明,越容易紧绷;而当执念被放下,关系反而会变得轻盈。节目中还分享了许多具体的小事,例如光脚走路、逛超市,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都能让身体回到当下,让生活在一种“臣服”的状态中重新变得真实。其实“日益”与“日损”并不是两个对立方向,而是组成完整智慧的循环。一边通过增长去理解世界,一边通过松减让自己回到内心。两者交织,恰好构成一种更自在、更清晰的生活方式。2. 时间轴00:09 🎂 一周年小小庆祝,也聊聊为什么想把更新节奏放慢一点01:00 📖 回到《道德经》,从“日益”与“日损”开始谈生活里的松与紧03:07 🗣️ 分享一段长久以来的困扰:方言带来的紧绷与距离感05:40 🔄 那些年试过的各种努力——越想解决,心里反而越打结06:41 🌟 一句问候、一个笑脸,像棉花糖一样化掉了心里的刺07:57 🕶️ 成见像一副看不见的墨镜,戴久了不自知11:27 🧱 真正的松动发生在停止抵抗之后,“困住”的感觉自然淡了12:34 🤝 接纳自己常被误解为“更难”,但走进去后才发现其实比抵抗轻松13:47 🔍 生活里很多所谓的“问题”,可能只是“事件”17:29 ⚔️ 当理性和感性打架时,我们到底在消耗什么20:50 ❤️ 为什么那么在意“被看见”?执念从哪里来,又怎么慢慢放下?24:00 🧘慈悲不是软弱,而是力量27:04 🚢 重新理解“逃避”——有时候是对身心的保护,而不是失败34:21 💝 如果能像对待自己的猫一样对待自己,会不会一切都不同了?37:04 🌱 成长不是一下变好,而是慢慢从“看不见自己”变成“愿意陪自己”39:04 🧘♀️ 不再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51:13 🦶 光脚走路、逛超市,这些把人带回身体的小事1:06:17 🌈 愿大家的主观成见越来越轻,越来越自在3. 金句“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知识越来越多,执念越来越少。”“成见就像一副不知不觉戴上的墨镜,让你在光明中只能看到灰暗。”“如果我们不把它称之为‘问题’的时候,就不会想着去解决它。”“没有人会来。我们能千次万次地救自己于水火之中。”“慈悲为怀——‘慈’是希望他人好,‘悲’是希望他人脱离苦难。”“有意识的‘逃避’,是一种看清真相后、为自己责的自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