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RND
PodcastsLeisure跟着艺术去旅行

跟着艺术去旅行

三联中读
跟着艺术去旅行
Latest episode

Available Episodes

5 of 36
  • EP35 黑暗传奇:一个“最持之以恒的艺术窃贼”
    主播:曾焱,资深媒体人,《三联生活周刊》前副主编,出版著作《妖娆世纪》《现场:当代艺术访谈录》《艺术是一场冒险》等。《跟着艺术去旅行》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曾焱,上期我们从最近发生的卢浮宫劫案聊到了20世纪以来,也就是这100多年来的4大艺术品失窃事件,有听友开玩笑说:“都闯卢浮宫了,不偷名画偷珠宝,也太‘俗气’了吧?” 其实这背后藏着一种普遍心理 —— 好像偷艺术品的窃贼,天生就比偷财物的多了层 “品位滤镜”。史蒂芬·布莱特维瑟(中),图源网络今天,我们就来解锁一位把这层滤镜玩到极致的法国人—— 被英国《卫报》称为 “最持之以恒的艺术窃贼” 的斯特凡・布莱特维瑟。1971 年,斯特凡出生在法德瑞三国交界的小城,二三十公里的边境线,成了他近 20 年偷盗生涯的 “便利通道”。从 1994 年偷走家附近城堡博物馆的古董枪开始,这个男人在 1995 到 2001 年间,携手女友横扫欧洲 6 国,走进172 家博物馆,盗走 239 件艺术品 —— 瑞士 60 多家博物馆惨遭 “光顾”,德国黑森林地区的小博物馆里 16 世纪大师克拉纳赫的肖像画(估值 500 万欧元)、17 世纪 16 平方米的巨型挂毯,都成了他的 “藏品”。他的作案逻辑很简单:专挑安保薄弱的地方性小馆,只偷最漂亮、最有象征意义的精品。趁保安不注意摘画藏进背包,甚至开窗把巨幅挂毯扔出博物馆捡走,得手容易到让他胆大包天 —— 偷走瑞士瓦格纳博物馆的古董号角后,居然两天后重返现场,直接被门卫认出被捕。但比偷盗更震撼的,是他被捕后的连锁反应:母亲为了帮他销毁证据,把藏在家里的百件艺术品(银器、画作、古董枪)全扔进莱茵运河,几千万美元的艺术瑰宝瞬间毁于一旦,成为艺术史的永久遗憾。而法国老家的法庭上,斯特凡把自己塑造成 “被童年阴影驱动的艺术痴”—— 父亲离异带走古董枪收藏,让他终其一生想通过占有艺术品找回父爱;心理专家鉴定他是 “病态艺术痴迷”,再加上他从未售卖过一件赃物,只是把艺术品供奉在家(为控温控湿住幽暗房间),最终只判了 3 年刑。可 “雅贼” 人设终究是戏码:2011 年他因新案被捕,2015 年偷服装店、在二手网站售卖疑似赃物,考古博物馆的罗马古币也被搜出。直到 2023 年,还有新书重述他的故事,卢浮宫劫案重现时,他的名字仍会被重新提起。为什么我们总忍不住给艺术窃贼加光环?是艺术本身的精神至高性,让 “占有精神瑰宝” 的窃贼多了层传奇滤镜?还是像福柯说的,这些 “声名狼藉者的生活”,藏着美与恐惧、个体与制度的博弈,成了触动人心的 “黑暗传奇”?这场横跨欧洲的 “艺术暗黑旅行”,藏着人性的复杂、艺术的重量,还有我们对 “雅与罪” 的模糊界定。今天,就跟着我们一起走进斯特凡的故事,聊聊艺术背后的欲望。编辑/天健 音频制作/译丹| 跟着艺术去旅行 |“跟着艺术去旅行”聚焦世界各地美术馆与博物馆。让我们跟随《三联生活周刊》原副主编曾焱的声音,一同前往华盛顿、纽约、巴黎、伦敦、巴塞尔、东京和中国香港,拜访当地不容错过的艺术机构,探索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 本档播客由三联中读APP出品 |你可以通过以下平台收听这档节目:三联中读APP | 小宇宙 | 苹果播客我们还有这些播客:Talk三联 | 中场时间 |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 你好陌生人 | 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 | “三联·大案追踪”有声剧 丨从照护到安宁疗护关于三联中读:App / 三联中读 | 官网 /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 三联中读 | 微博 / @三联中读 | 小红书 / 三联中读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  
    20:38
  • EP34 卢浮宫再陷失窃风波后:回看三大艺术品世纪盗案,追赃与安保难在哪?
    主播:曾焱,资深媒体人,《三联生活周刊》前副主编,出版著作《妖娆世纪》《现场:当代艺术访谈录》《艺术是一场冒险》等。各位听众,欢迎收听《跟着艺术去旅行》,我是曾焱。近期,巴黎卢浮宫发生的重大文物被劫事件,引发全球关注。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巴黎时间 10 月 19 日,4 名嫌犯利用卢浮宫外侧塞纳河施工区的升降吊篮,翻入建筑外墙阳台,随后用角磨机打碎橱窗进入阿波罗长廊,盗走 9 件法国王室珠宝。整个作案过程仅持续约 7 分钟,9 时 37 分警报触发,1 分钟后嫌犯骑摩托车逃离现场。除 1 件被弃于现场的皇后王冠外,其余被盗珠宝下落不明,初步预估损失达 8800 万欧元。但案件本身不是本期播客重点。我想说的是,此次卢浮宫失窃案并非孤例,回顾近百年欧洲艺术品保护,多起典型失窃案曾引发广泛讨论,且暴露出的问题与此次事件高度相似。本期节目,我就通过梳理其中三起大案,来聊聊艺术品失窃背后的共性难题。图源央视新闻第一起是 1911 年卢浮宫《蒙娜丽莎》失窃案。当年 8 月 21 日,逢卢浮宫闭馆日,为馆内工作的意大利油漆匠佩鲁贾将《蒙娜丽莎》从画框中取出,卷于衣物内带出馆外。这幅画作在此后两年下落不明,直至 1913 年 11 月,佩鲁贾以 “归还意大利国宝” 为由,向佛罗伦萨一著名古董商索要 5 万里拉赎金,才被警方设局抓获。此案发生前《蒙娜丽莎》在大众间的知名度并没有我们现在所想象的那么高,经报纸连续三周头版报道后,画作声名鹊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破圈了”。而卢浮宫当时的安保漏洞则像此次劫案一样,成为社会讽刺焦点。第二起是 1990 年美国波士顿的伊莎贝拉・加德纳艺术博物馆失窃案。当年狂欢节凌晨,两名嫌犯假扮巡夜警察,骗过工作人员进入馆内,将工作人员捆绑后逗留一个半小时,盗走 12 件藏品,包括伦勃朗《加利利海风暴》、维米尔《音乐会》等,估值约 5 亿美元。截至 2025 年 10 月,此案仍悬而未决,尽管 FBI 曾将悬赏金提升至 1000 万美元,并一度锁定藏品可能在费城附近,但案件始终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艺术品盗窃史上耗时最长的悬案之一。《加利利海风暴》第三起是 2004 年挪威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失窃案。当年 8 月 22 日,两名蒙面嫌犯持枪闯入开馆不到 1 小时的蒙克博物馆,控制现场观众与工作人员后,仅用 1 分钟便盗走蒙克代表作《呐喊》与《圣母玛利亚》。目击者称,嫌犯作案时因紧张撞向玻璃门,且两次将画作掉落在地,暴露非专业犯罪特征。更令人关注的是,该博物馆未为画作购买盗险,藏品仅用金属线悬挂,警铃未触发,警方 20 分钟后才抵达现场。所幸两年后,挪威警方通过监听 7 万个电话及国际合作,成功找回两幅画作。《呐喊》梳理上述案件可见,“博物馆安保与观众体验的平衡” 是长期存在的争议点。此次卢浮宫馆长洛朗斯・德卡尔在听证会上表示,不愿因过度安保让艺术空间陷入风声鹤唳,这一观点与 1994 年奥斯陆国家博物馆馆长的一次表述高度相似 —— 当时该馆因《呐喊》(蒙克博物馆外的另一版本)被盗遭质疑,馆长回应 “不想将名画锁入玻璃盒,破坏观众与艺术品的亲近感”。此外,艺术品失窃后的追赃工作离不开国际合作与专业机构支持。目前国际上有两大相关核心组织:一是国际打击文化财产走私中心署(OCBC),可依托艺术专家网络为警方提供专业意见;二是全球失窃艺术品登记名册(ALR),拥有全球最大失窃艺术品数据库,并可配合警方发布网络通缉阻止交易,截至目前已追回艺术品中,影响较大的包括莫奈《静物:桃》、塞尚《静物:水果和灌壶》、毕加索《看书的白衣女子》在内的多件珍品。截至目前,卢浮宫珠宝被劫案的调查仍在推进中,据法国新闻广播电台30日报道,已有7名涉案嫌犯被逮捕。后续案件进展及艺术品追赃动态,我们将持续关注。感谢收听本期节目,下期再见。编辑/天健 音频制作/译丹| 跟着艺术去旅行 |“跟着艺术去旅行”聚焦世界各地美术馆与博物馆。让我们跟随《三联生活周刊》原副主编曾焱的声音,一同前往华盛顿、纽约、巴黎、伦敦、巴塞尔、东京和中国香港,拜访当地不容错过的艺术机构,探索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
    --------  
    38:37
  • EP33 赤峰访古记:红山文化的玉与土,藏着文明起源的密码
    主播:曾焱,资深媒体人,《三联生活周刊》前副主编,出版著作《妖娆世纪》《现场:当代艺术访谈录》《艺术是一场冒险》等。本期目的地:赤峰大家好,这里是”跟着艺术去旅行” ,我是曾焱,让我们一起在声音中再次出发。上期节目里,我带大家去了武汉盘龙城,一个重要的南方青铜文明考古遗址,这期节目,我想和大家聊聊红山文化和我在内蒙赤峰地区的一小段访古旅行。红山文化距今 6500-5000 年,被称为 “中华文明的曙光”。苏秉琦先生提出的 “满天星斗说” 颠覆了我们对文明起源的认知 —— 这里的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证明 5000 年前已出现超越氏族的高级社会组织,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千年。红山遗址群一处红山文化对我的另一个强烈吸引是史前玉器,“到目前为止,公认的已发现的红山文化玉器不过几百件,与其他拥有玉器的诸多史前文化相比,数量并不算多。但是,发掘的红山文化高等级墓葬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惟玉为葬’,即墓葬中只随葬玉器……”玉猪龙、C 形龙更是龙文化的重要源头。在赤峰市博物馆,我见到了几件与红山文化有关的镇馆之宝: 6800 年前的凤形陶杯、青玉勾云形佩,还看到了勾云形器演变为玉龙的线索,目前已知出土的中国最早的玉之一玉玦,可惜镇馆的 C 形龙外借展出了。 赤峰市博物馆重要馆藏文物,兴隆洼出土玉玦、凤形陶杯、勾云形佩及其推测演变图。红山遗址最早是被谁发现的?红山文化的命名又从何而来?这后面的故事,都和一个人有着重要的关系,他就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梁思永,梁启超的小儿子,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弟弟。1930 年,梁思永投入到“东北考古计划”中,1934 年,根据在赤峰等地的采集成果发表报告《热河查不干庙林西双井赤峰等处所采集之新石器时代石器与陶片》,1954 年 “红山文化” 正式定名,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对辽宁牛河梁遗址女神庙、祭坛等遗迹的发掘,辉煌的红山文化玉雕群得以确认,成为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在山脚下红山文化博物馆二楼咖啡厅,可以观看到连绵的红山,六千年前红山先民生活的遗迹所在。赤峰市三区、二县、七旗,都分布有重要的红山文化遗址。二道井子遗址,完整说是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曾经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9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遗址博物馆位于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二道井子村北部的山坡上,在时间上它早于中原的商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与夏文化并行发展。我去那天是暑期一个下午,又逢周末,整个馆里馆外却只有我们两个观众,参观的感受却因此是前所未有的好,我们在里面慢慢环绕着,看看停停,一圈一圈,在万籁俱寂中,和这座史前古城独处了将近一个小时。对于这样的遗址,把原址保护和研究放在前面,大众旅游开发退到后面,给与真正的考古爱好者和专业人士以更好的资料服务、观看体验,会不会是另一种选择?左边的圆形建筑就是二道井子遗址博物馆,模态于这个遗址刚被发现时,考古人员所看到的大“灰包” 北方草原青铜文明代表,距今4000年的赤峰夏家店下层文化二道井子遗址博物馆内外。站在红山山顶,看着红色山体连绵,再到二道井子遗址与史前古城独处,那种时间压缩的震撼,或许就是访古的意义。下次旅行,你要不要也去触摸一段上古历史?节目中提到的内容数字刊丨《看懂考古遗址》苏秉琦:(1909年10月4日 —1997年6月30日 ),河北高阳人,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曾主持河南、陕西、河北等地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主要遗址的发掘,学术生涯里,他创新性提出区系类型学说,认为中原地区只是中华文明独立发生发展但又互相影响的中华文明六大区系之一,并将新石器时期的中华文明状态传神地描述为“满天星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考古学家苏秉琦生前最后一部专著,是他在探索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中华传统起源过程中的回顾和心得,也是集一生学术研究之大成的书,书中包含了苏秉琦先生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如中国六大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古文化古城古国”“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三部曲”和“发展模式三类型”等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理论;以及90年代初提出世界性的中国考古学。《玉见故宫:国宝玉器里的中华》:作者徐琳,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篇、早期中国时期、商周时期、两汉时期、唐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内容翔实。“东北考古计划”:20世纪20-30年代,由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与当时的瑞典探险家、考古学家安特生合作推动的区域性考古调查与发掘计划,核心目标是系统探索中国东北地区的史前文化遗存,厘清该区域古代文化的发展脉络及与周边文化的关联。编辑/天健 音频制作/译丹| 跟着艺术去旅行 |“跟着艺术去旅行”聚焦世界各地美术馆与博物馆。让我们跟随《三联生活周刊》原副主编曾焱的声音,一同前往华盛顿、纽约、巴黎、伦敦、巴塞尔、东京和中国香港,拜访当地不容错过的艺术机构,探索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 本档播客由三联中读APP出品 |你可以通过以下平台收听这档节目:三联中读APP | 小宇宙 | 苹果播客我们还有这些播客:Talk三联 | 中场时间 |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 项飙·你好陌生人 | 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 | “三联·大案追踪”有声剧 丨从照护到安宁疗护关于三联中读:App / 三联中读 | 官网 /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 三联中读 | 微博 / @三联中读 | 小红书 / 三联中读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  
    32:27
  • EP32 克孜尔的召唤:古龟兹国,石窟寺、壁画、佛像和都塔尔音乐
    主播:曾焱,《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曾为文化资深主笔,《现场:当代艺术访谈录》《妖娆世纪》作者嘉宾:康春慧,艺术家,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她的成长工作经历把西域、传统、壁画、影像这些多元的词汇结合在了一起,对“根”的缠绕表达一直是她的重要视觉表达,绘画材料则多取自克孜尔本地的岩土,和青金石等自制矿物颜料。【本期目的地,克孜尔石窟】2023年6月,曾老师去了一趟新疆克孜尔石窟,还有附近的石窟群:克孜尔尕哈、库木吐喇和森木塞姆,回忆起来,曾老师说这是她今年最感满足的一次旅行,每一天,在视觉和精神上都十分饱满。在本期节目中,曾老师邀请到同行的当代水墨艺术家康春慧,一同聊聊克孜尔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她在个人创作中,从石窟艺术中汲取的一切。从北京飞乌鲁木齐转机库车,车行1个半小时,经过一小段独库公路,到达克孜尔石窟,位于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公里处从石窟看向南面的木扎特河河谷与山脉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时间始于东汉末——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新疆时,衰微于唐末——那时佛教逐渐转入大乘和本土化。十二世纪伊斯兰教进入龟兹后,一些石窟开始遭到毁灭,此后数个世纪历经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其遗存在19世纪末、20世纪早期被大量盗掘,流失海外。现在,最精美的克孜尔壁画大都收藏陈列于西方一些博物馆,其中以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为最多。克孜尔目前尚存200多个石窟,其中81个还保留有精美壁画,最早的绘制年代早于敦煌三个世纪左右。和敦煌多见“唐风”石窟不同,克孜尔的壁画、造像和建筑本身,都是典型的小乘佛教与龟兹风格。层层叠叠布满券顶石窟群的砂山断崖一面。这里曾属古龟兹国域,最早石窟的开凿时间为公元3-4世纪,鼎盛为7世纪,唐末后逐渐停建,再其后大部分被毁,目前有81个窟仍存精美壁画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新疆库车地区石窟壁画,图源视觉中国著名美术史学者巫鸿也曾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央美院硕士学习期间到克孜尔来做临摹与考察。他在著作《豹迹》中浓墨讲述的147窟,可在现实中的47窟找到所有细节的对应。47窟也被叫做大像窟,兴建于4世纪,研究者根据遗存的龛壁孔洞测量推算,曾经存在过的巨大佛像可达十七八米高,令人想起时间相仿的,阿富汗兴都什库谷内的巴米扬大佛。只是,它们现在已经全都不存于世了。47窟废墟中的巴米扬大佛,图源视觉中国克孜尔各个石窟的壁画,对来客有着不一样的召唤。让曾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171窟,墙壁上的色彩并不浓重,毁损也很严重,但眼睛适应了窟内的光线后,就会惊叹于素朴、简洁却有力量的线条,和画师精湛的审美。 171窟部分壁画遗存(获工作拍摄许可后提供)。渐入圆熟时期的龟兹艺术,令人印象深刻的标准龟兹面庞、菱格构图与鲜艳色彩石窟集建筑、壁画和雕塑为一体,但克孜尔的雕塑大多已经无存,部分幸存现收藏于博物馆内。图片翻拍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所编的《丝路瑰宝——新疆馆藏文物精品图录》锡克沁佛寺遗址艺术家康春慧出生在乌鲁木齐,她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方向——克孜尔石窟的图案、图像和颜色——让她与这片古老石窟有了内心的连接。对于康春慧来说,让她一年年往返于克孜尔和北京之间的冲动,是每一次,肉身进入到石窟空间后所领受到的,比画册图像更具撞击力量的在地体验。这一次,2023年6月6日至12日,康春慧在库木塔格沙漠、博斯腾湖、罗布泊、塔里木胡杨林、库车老城、大峡谷、克孜尔尕哈烽燧和克孜尔石窟等地展开名为「73°40′E~96°23′E 34°25′N~48°10′N」的创作之旅。这个新疆艺术项目为期7天,最终生成了8组与绘画作品对应的影像与直播,其中博斯腾湖、塔里木胡杨林、大峡谷这三件作品,正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7月12日开幕的“写生新疆:20世纪以来新疆主题创作研究展”中展示。如果你听完这期节目,想对克孜尔石窟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可以关注《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最美敦煌》,了解佛教艺术在中国的更古老的故事。或者,你已经迫不及待想去克孜尔进行一番考察,感受南疆壮美的景色与不一样的风土人情,那么也能在播客中听到一路上的美食、行程推荐。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你的经历。编辑/灰灰 音频制作/译丹 设计/子晗【本期节目首发于2023年7月】| 跟着艺术去旅行 |“跟着艺术去旅行”聚焦世界各地美术馆与博物馆。让我们跟随《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曾焱的声音,一同前往华盛顿、纽约、巴黎、伦敦、巴塞尔、东京和中国香港,拜访当地不容错过的艺术机构,探索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 本档播客由三联中读APP出品 |你可以通过以下平台收听这档节目:三联中读APP | 小宇宙 | 苹果播客我们还有这些播客:Talk三联 | 中场时间 |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 你好,陌生人 | 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 | “三联·大案追踪”有声剧 丨从照护到安宁疗护关于三联中读:App / 三联中读 | 官网 /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 三联中读 | 微博 / @三联中读 | 小红书 / 三联中读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  
    1:15:52
  • EP31 重访武汉盘龙城遗址:当我们置身于时间之上
    主播:曾焱,媒体人,《三联生活周刊》前副主编本期目的地:武汉大家好,这里是 “跟着艺术去旅行”,我是曾焱。在我们此前“西班牙朝圣之路”那期的评论区下面,有位听友提到期待我来讲讲武汉,这期节目,我们就来聊聊武汉的盘龙城遗址 —— 一个改写长江流域古代文明史的地方。盘龙城藏着 3500 年前商代中早期的南方青铜密码,它把武汉的建城史往前推了 1500 年。1954 年,一场特大洪水让它意外现身。筑堤群众挖出的碎陶片,和郑州二里岗文化的陶片惊人相似。在节目中,我介绍了三位和盘龙城遗址有着不解之缘的考古工作者:1954年,考古工作者蓝蔚骑 4 小时自行车赶到遗址现场,凭着敏锐直觉推开了探索的大门,成了最经典的画面之一;考古学家俞伟超带领学生重启挖掘,推动了盘龙城的考古研究;另一位考古学家李伯谦,进一步构建起商代南方青铜文化传播网络,三代考古人接力,让这座南方重镇的面纱慢慢揭开。盘龙城城垣形制图盘龙城全景照片盘龙城的意义,不止于文物,在节目中,我分享了很多自己个人的感受:从遗址博物馆出来,宫殿现场遗址的参观让我感触良多,从做考古封面,到每次站在发掘现场,总会有一种激烈的东西在我心里荡漾。在1974年盘古城重新开始的那次重大的发掘里,日后成为作家的张承志曾作为实习生出现在了发掘现场,1987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诗的考古学》的对话文章,记录了他对考古现场的描述和俞伟超先生对何为考古学的阐述,首先推荐大家去阅读这篇文章,里面也有很多段落令人印象深刻:俞伟超:“所有考古工作归根到底的目的都只在探索人,能够理解一个时代的人,也就能理解另一时代的人,而且希望理解那一时代的人”;张承志:“对于把自己的人生当成一首诗来追求的,人看不见的回报高于一切”。下次去武汉,大家不妨抽半天时间,去盘龙城听听青铜的低语。下期,我们继续跟着艺术去旅行。盘龙城遗址公园里,复原展示的考古遗址 来自盘龙城遗址公园官方网站盘龙城遗址博物馆考古遗址 来自官方网站盘龙城遗址博物馆宫殿区 主播提供从博物馆往外,可以看见幽静的遗址公园景观盘龙城杨家湾11号墓出土的青铜鼎,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的商代青铜器藏品编辑/天健 音频制作/译丹——————————| 本档播客由三联中读APP出品 |你可以通过以下平台收听这档节目:三联中读APP | 小宇宙 | 苹果播客我们还有这些播客:Talk三联 | 中场时间 |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 项飙·你好陌生人 | 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 | “三联·大案追踪”有声剧 丨从照护到安宁疗护关于三联中读:App / 三联中读 | 官网 /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 三联中读 | 微博 / @三联中读 | 小红书 / 三联中读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  
    37:23

More Leisure podcasts

About 跟着艺术去旅行

《三联生活周刊》原副主编曾焱的个人播客,聚焦世界各地美术馆与博物馆。 兴之所至,自由行走。让我们一同前往华盛顿、纽约、巴黎、伦敦、巴塞尔、东京、中国香港等地,拜访当地不容错过的艺术机构,探索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
Podcast website

Listen to 跟着艺术去旅行, 天真不天真 and many other podca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radio.net app

Get the free radio.net app

  • Stations and podcasts to bookmark
  • Stream via Wi-Fi or Bluetooth
  • Supports Carplay & Android Auto
  • Many other app features

跟着艺术去旅行: Podcasts in Family

  • Podcast Talk三联
    Talk三联
    Leisure
Social
v8.0.4 | © 2007-2025 radio.de GmbH
Generated: 11/28/2025 - 7:48:50 PM